在古比雪夫城内,物资匮乏的阴影如浓重的乌云,笼罩着每一个角落。百姓与士兵们缺衣少食,生活陷入了极度的困境,饥饿与寒冷如同附骨之蛆,侵蚀着人们的意志。然而,城外的明军却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,大鱼大肉的场景与城内的凄惨形成了触目惊心的反差。在这样的强烈对比下,罗科索夫斯基元帅清晰地意识到,一味地死守古比雪夫绝非长久之计,长此以往,被困死在这座孤城只是时间问题。
若想打破当前的僵局,摆在罗科索夫斯基元帅面前的道路仅有两条。
第一条路,是夺取远在 350 公里之外奥伦堡的明军飞机基地。只要成功炸毁机场,消灭那里的空军力量,古比雪夫便有可能从空中获得来自莫斯科的援助物资,从而缓解城内的艰难处境。
然而,这条路谈何容易。要让苏军的坦克部队在敌军重重防守的区域狂飙 350 公里,去夺取戒备森严的奥伦堡飞机场,这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且不说沿途必然遭遇大明王朝虎王坦克部队的顽强阻击,单就虎王坦克那厚重如铁幕般的装甲而言,苏军现有的坦克型号便难以突破。即便是威名赫赫的 t34\/85 坦克,或是装甲厚重的 IS2 坦克,面对虎王坦克时,也显得力不从心。就算苏军侥幸能够夺取飞机场,以明军强大的军事资源调配能力,完全可以在更远的地方迅速再建设一个飞机场。毕竟,对于航程可达 2000 多公里的 b - 17 轰炸机来说,再次远程轰炸古比雪夫并非难事,而具备高机动性的 262 战斗机更是来去自如,不受距离的过多限制。
第二条路,是命令装甲部队北上,清理伏尔加河东岸的明军炮兵阵地。一旦成功,苏军便有可能从水上获得补给,为这座孤城注入生机。
经过深思熟虑,罗科索夫斯基元帅权衡利弊后,决定派出苏军精锐中的精锐——第 13 近卫装甲集团军和第 14 近卫装甲集团军出城作战。罗科索夫斯基元帅对此次作战有着自己独特的考量,他计划利用装甲集群数量庞大的坦克,进行大纵深作战,这也是他对坦克作战理论的最新领悟与实践。
其具体的战术安排堪称精妙,他打算利用 Kv2 和 IS2 重型坦克作为开路先锋。这两款重型坦克,凭借自身厚重的装甲和强大的火力,如同战场上的钢铁巨兽,率先向敌军防线发起冲击,撕开一道突破口。随后,大量的坦克如潮水般顺着这个缺口汹涌而入,全面冲击敌军防线。一旦防线被打开,全军便向着敌军纵深迅猛推进,不给敌军任何反应和组织防御的机会。
然而,无巧不成书,罗科索夫斯基元帅所钻研的这套战术理论,古德里安将军也正在深入研究,二人皆是坦克作战领域的行家里手。如今,两位军事天才在战场上狭路相逢,究竟谁能在这场智谋与实力的较量中技高一筹,着实令人拭目以待。
但当下的形势对罗科索夫斯基元帅极为不利,苏军由于丧失了制空权,一旦大规模出动坦克,便极易成为空中打击的活靶子。只要被明军空军盯上,必将遭受沉重打击。罗科索夫斯基元帅为此等待了数日,终于等到了转机——阴雨天的降临。苏联气象员经过精准预测,判断最少三天以后天气才会好转。这无疑是一个难得的战机,罗科索夫斯基元帅当机立断,抓住这个宝贵的机会,命令近卫第 13 和 14 坦克集团军迅速集合 5000 多辆坦克,沿着伏尔加河一路北上,目标直指伏尔加河东岸的明军炮兵阵地。他计划,一旦成功扫清这些炮兵阵地,便立刻折向进攻奥伦堡,给古德里安将军来一个出其不意的反包围。与此同时,他还命令留守城内的坦克部队出城,向东亚方面军防线猛扑。这一路的战术安排同样是利用重型坦克冲击防线,打开缺口后,直捣奥伦堡,与北上的装甲集团军形成钳形攻势,对明军进行夹击。
就在当天,苏军第 13 和 14 两个近卫装甲集团军如猛虎下山,凭借着高昂的士气与娴熟的战术配合,迅速扫清了明军留在伏尔加河的炮兵阵地,初战告捷。
古德里安将军得知消息后,瞬间便洞悉了罗科索夫斯基元帅的作战意图。他反应迅速,立刻做出应对部署。一方面,命令天山装甲集团军火速前往拦截苏军第 13 和第 14 装甲集团军,务必阻止其北上的步伐;另一方面,命令伊犁装甲集团军迅速切断从古比雪夫出城苏军的后路,在确保他们无法逃回城内后,开始在后面痛打苏军。
于是,一场空前激烈的坦克大战,在没有双方空军参与的情况下,于伏尔加河东岸轰然爆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