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庶一路马不停蹄赶往许昌。曹操得知徐庶已到,便命令荀彧、程昱等一众谋士前去迎接。徐庶进入相府拜见曹操,曹操说:“您是高明的贤士,为何委屈自己去侍奉刘备呢?”徐庶回答道:“我自幼逃难,流落江湖,偶然到了新野,便与玄德交情深厚。老母亲在这里,承蒙您关照,我不胜感激,心中有愧。”曹操说:“您如今来到这里,正好可以早晚侍奉母亲,我也能聆听您的教诲了。”徐庶拜谢后离开,急忙去见母亲,在堂下哭着跪拜。母亲大惊,问道:“你为什么来到这里?”徐庶说:“近来我在新野侍奉刘豫州,因为收到母亲的书信,所以连夜赶来。”徐母勃然大怒,拍着桌子骂道:“你这个没出息的孩子,在江湖漂泊数年,我还以为你学业有长进,怎么反倒不如当初了!你既然读书,就应该知道忠孝难以两全。难道你不了解曹操是欺君罔上的奸贼吗?刘玄德仁义之名传遍四海,何况他还是汉室宗亲,你既然侍奉他,算是遇到明主了。如今仅凭一封伪造的书信,也不详加考察,就弃明投暗,自己招来恶名,真是愚蠢至极!我还有什么脸面与你相见!你玷污祖宗,白白活在这天地之间!”骂得徐庶伏在地上,不敢抬头。母亲转身走进屏风后面。过了一会儿,家人出来报告说:“老夫人在房梁上吊自尽了。”徐庶慌忙进去营救,可母亲已经断气。后人有《徐母赞》称赞道:
贤哉徐母,流芳千古:守节无亏,于家有补;教子多方,处身自苦;气若丘山,义出肺腑;赞美“豫州”,毁触魏武;不畏鼎镬,不惧刀斧;唯恐后嗣,玷辱先祖。伏剑同流,断机堪伍;生得其名,死得其所:贤哉徐母,流芳千古!
徐庶见母亲已死,哭得昏死过去,很久才苏醒过来。曹操派人带着礼物前去慰问,自己也亲自前往祭奠。徐庶把母亲的灵柩安葬在许昌南面的原野,守丧守墓。凡是曹操赏赐的东西,徐庶一概不接受。
此时曹操想要商议南征的事,荀彧劝谏说:“天气寒冷不适合用兵,暂且等到春天暖和,才可以长驱直入。”曹操听从了他的建议,于是引来漳河的水建成一个池子,名叫玄武池,在里面训练水军,准备南征。
刘备正在准备礼物,打算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,忽然有人来报告:“门外有一位先生,戴着高高的帽子,系着宽大的衣带,神态超凡脱俗,特地前来探访。”刘备说:“这莫非就是孔明?”于是整理好衣服出去迎接,一看原来是司马徽。刘备非常高兴,请他到后堂高坐,行礼拜问道:“我自从与您分别后,因为军务繁忙,没能前去拜访。如今您光临,让我心中的仰慕之情得到极大的慰藉。”司马徽说:“听说徐元直在这里,特地来见一面。”刘备说:“最近因为曹操囚禁了他的母亲,徐母派人送来书信,把他召回许昌了。”司马徽说:“这是曹操的计谋!我向来听说徐母最为贤德,即使被曹操囚禁,也一定不会写信召回儿子。这封信肯定是假的。元直要是不去,他母亲还能活着;如今他要是去了,母亲必死!”刘备惊讶地询问原因,司马徽说:“徐母深明大义,一定会羞于见到儿子。”刘备说:“元直临走时,推荐了南阳的诸葛亮,这个人怎么样?”司马徽笑着说:“元直要走就走呗,干嘛又把他给牵扯出来,让他操心劳神呢?”刘备说:“先生为什么这么说?”司马徽说:“孔明与博陵的崔州平、颍川的石广元、汝南的孟公威以及徐元直四人是亲密好友。这四人追求学问专精纯粹,只有孔明能够总览全局、把握要领。孔明常常抱着膝盖长声吟唱,指着这四人说:‘你们将来做官可以做到刺史、郡守。’众人问孔明的志向是什么,孔明只是笑而不答。他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、乐毅,他的才能不可估量。”刘备说:“为什么颍川有这么多贤能之士呢?”司马徽说:“从前有个叫殷馗的人善于观察天文,曾经说过‘群星聚集在颍川的分野,这个地方必定有很多贤士’。”这时关羽在旁边说:“我听说管仲、乐毅是春秋、战国时期的名人,功绩显赫,孔明把自己比作这两个人,是不是太自负了?”司马徽笑着说:“依我看,不该把他和这两人相比,我要用另外两个人来比他。”关羽问:“哪两个人?”司马徽说:“可以比作使周朝兴盛八百年的姜子牙、使汉朝昌盛四百年的张子房。”众人都十分惊愕。司马徽走下台阶告辞要走,刘备留不住他。司马徽出门后仰天大笑说:“卧龙虽然遇到了明主,却没赶上好时机,可惜啊!”说完,飘然而去。刘备感叹道:“真是隐居的贤士啊!”
第二天,刘备同关羽、张飞以及随从等人前往隆中。远远望见山边有几个人,扛着锄头在田间耕作,还唱着歌:
苍天如圆盖,陆地似棋局;世人黑白分,往来争荣辱;荣者自安安,辱者定碌碌。南阳有隐居,高眠卧不足!
刘备听到歌声,勒住马叫住农夫问道:“这首歌是谁作的?”农夫回答说:“是卧龙先生作的。”刘备问:“卧龙先生住在哪里?”农夫说:“从这座山往南,那一带高冈就是卧龙冈。冈前稀疏的树林里有一座茅屋,就是诸葛先生居住的地方。”刘备道谢后,骑马前行,没走几里,远远望见卧龙冈,景色果然清幽非凡。后人有一首古风,专门描述卧龙先生的住处:
襄阳城西二十里,一带高冈枕流水:高冈屈曲压云根,流水潺湲飞石髓;势若困龙石上蟠,形如单凤松阴里;柴门半掩闭茅庐,中有高人卧不起。修竹交加列翠屏,四时篱落野花馨;床头堆积皆黄卷,座上往来无白丁;叩户苍猿时献果,守门老鹤夜听经;囊里名琴藏古锦,壁间宝剑挂七星。庐中先生独幽雅,闲来亲自勤耕稼;专待春雷惊梦回,一声长啸安天下。
刘备来到庄前,下马亲自叩响柴门,一个童子出来询问。刘备说:“我是汉朝左将军、宜城亭侯、兼任豫州牧、皇叔刘备,特地来拜见先生。”童子说:“我记不住这么多名字。”刘备说:“你就说刘备来访。”童子说:“先生今天早上出门了。”刘备问:“去哪里了?”童子说:“行踪不定,不知道去了哪里。”刘备问:“什么时候回来?”童子说:“回来的时间也不确定,或许三五天,或许十几天。”刘备十分惆怅。张飞说:“既然不见,就回去算了。”刘备说:“再等一会儿。”关羽说:“不如先回去,再派人来打听。”刘备听从了他的建议,嘱咐童子:“如果先生回来,就说刘备来拜访过。”
于是上马,走了几里路,刘备勒住马回头观看隆中景物,只见山不高却秀丽雅致,水不深却清澈透明,地不广却平坦开阔,林不大却郁郁葱葱,猿猴与仙鹤相伴,松树与竹子翠绿交错,刘备看个不停。忽然看见一个人,容貌气宇轩昂,风度潇洒,头戴逍遥巾,身穿黑色布袍,拄着藜杖从山间偏僻小路走来。刘备说:“这一定是卧龙先生!”急忙下马向前施礼,问道:“先生您莫非是卧龙先生?”那人说:“将军是谁?”刘备说:“我是刘备。”那人说:“我不是孔明,是孔明的朋友,博陵的崔州平。”刘备说:“久闻大名,有幸相遇。请您就在这地上暂且坐下,请教您一些话。”二人在林间石头上相对而坐,关羽、张飞在旁边侍立。崔州平说:“将军为什么想见孔明?”刘备说:“当今天下大乱,四方动荡不安,我想见孔明,寻求安邦定国的计策。”崔州平笑着说:“将军以平定乱世为己任,虽然心怀仁义,但自古以来,治乱没有定数。从高祖刘邦斩白蛇起义,诛灭无道的秦朝,是由乱世进入太平之世;到了哀帝、平帝时期,太平了两百年,王莽篡位叛逆,又从太平之世进入乱世;光武帝刘秀中兴,重新整顿基业,再次由乱世进入太平之世;到如今又过了两百年,百姓安定已久,所以战乱又再次兴起,这正是由太平进入乱世的时候,不可能仓促平定。将军想让孔明扭转乾坤,恐怕不容易做到,只是白费心力罢了。难道没听说过‘顺应天命的人安逸,违背天命的人劳累’、‘命运天定,常理无法改变;天命所归,人力无法强求’吗?”刘备说:“先生所说,确实是高见。但我身为汉室宗亲,理当匡扶汉室,怎么敢把这事托付给命运呢?”崔州平说:“我只是山野村夫,不值得和我谈论天下大事,刚才承蒙您询问,所以才随便说说。”刘备说:“承蒙先生教诲。但不知道孔明去了哪里?”崔州平说:“我也想去拜访他,正不知道他去了何处。”刘备说:“请先生同我一起到我那里去,怎么样?”崔州平说:“我生性喜欢闲散,早已无意功名,以后有机会再见吧。”说完,作了个长揖便离开了。刘备与关羽、张飞上马前行。张飞说:“孔明没拜访到,却遇到这个迂腐的儒生,闲聊了这么久!”刘备说:“这也是隐者的言论啊。”
刘备三人回到新野,过了几天,他派人去打听孔明的消息。派去的人回来报告说:“卧龙先生已经回来了。”刘备马上吩咐备马。张飞说:“不过是一个村野农夫,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,派人把他叫来就行了。”刘备呵斥道:“你难道没听过孟子说的‘想要见贤能的人却不遵循恰当的方式,就好像想让他进来却把门关着’吗?孔明是当世的大贤,怎么能召唤他来呢!”于是上马再次前往拜访孔明,关羽、张飞也骑马跟随。当时正值隆冬,天气十分寒冷,阴云密布。走了好几里路,忽然北风呼啸,大雪纷纷扬扬,山峦像是用美玉堆砌而成,树林仿佛被银装素裹。张飞说:“天寒地冻,连打仗都不适合,怎么适合去远地拜访一个没什么用处的人呢!不如回新野躲避风雪。”刘备说:“我正是想让孔明知我求贤的殷切心意。如果你们怕冷,可以先回去。”张飞说:“死我都不怕,难道还怕冷吗!只是怕哥哥您白白劳神费力。”刘备说:“别多说了,只管跟着我一起去。”快到茅庐的时候,忽然听到路旁酒店里有人唱歌。刘备停住马仔细听。那人唱道:
壮士功名尚未成,呜呼久不遇阳春!君不见:东海老叟辞荆榛,后车遂与文王亲;八百诸侯不期会,白鱼入舟涉孟津;牧野一战血流杵,鹰扬伟烈冠武臣。又不见:高阳酒徒起草中,长揖芒砀“隆准公”;高谈王霸惊人耳,辍洗延坐钦英风;东下齐城七十二,天下无人能继踪。二人功迹尚如此,至今谁肯论英雄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