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> 女生小说 > 古典白话合集 > 第八十六回 难张温秦宓逞天辩 破曹丕徐盛用火攻

第八十六回 难张温秦宓逞天辩 破曹丕徐盛用火攻(1 / 2)

东吴的陆逊,在击退魏兵之后,吴王孙权任命他为辅国将军、江陵侯,兼任荆州牧,从此军权都归陆逊执掌。张昭、顾雍向吴王启奏,请求更改年号。孙权同意了,于是将年号改为黄武元年。

忽然有消息传来,说魏主派使者到了。孙权召使者进宫。使者陈述道:“蜀国之前派人向魏国求救,魏国当时没弄清楚情况,所以发兵响应;如今十分后悔,打算发动四路大军攻打西川,东吴可以出兵接应。如果得到蜀地,两国各分一半。” 孙权听了,一时拿不定主意,便询问张昭、顾雍等人。张昭说:“陆伯言很有远见,不妨问问他的意见。” 孙权立刻召来陆逊。陆逊上奏说:“曹丕坐镇中原,一时难以图谋。如今要是不答应他,必定会结仇。我料想魏国和吴国都不是诸葛亮的对手。现在暂且勉强答应,整顿军队做好准备,只需探听四路大军的进展。如果四路大军取胜,川中局势危急,诸葛亮首尾不能兼顾,主上就发兵响应,先夺取成都,这是上策;要是四路兵败,再另作打算。” 孙权听从了陆逊的建议,对魏国使者说:“军需物资还未准备好,等选好日子就立刻起兵。” 使者拜别后离开了。

孙权派人打探到,西番兵来到西平关,见到马超后,不战就自行退走了;南蛮孟获起兵攻打四郡,都被魏延用疑兵计杀得退回山洞;上庸孟达的军队走到半路,忽然染病,无法前行;曹真的军队出了阳平关,赵子龙守住各处险要通道,真是 “一夫当关,万夫莫开”。曹真在斜谷道屯兵,无法取胜,只好退回。孙权得知这些消息后,对文武官员说:“陆伯言真是神机妙算啊。我要是贸然行动,又会和西蜀结怨了。”

这时,忽然有报告说西蜀派邓芝来了。张昭说:“这又是诸葛亮的退兵之计,派邓芝来当说客。” 孙权问:“那该怎么应对他呢?” 张昭说:“先在宫殿前立一口大鼎,里面装几百斤油,严的武士,手持长刀,从宫门前一直排到殿上,然后召邓芝进来。不等他开口劝说,就用郦食其劝说齐国的旧事来斥责他,依照这个例子把他烹煮了,看他怎么回答。”

孙权听从了张昭的建议,于是立起油鼎,命令武士站在左右两边,手持兵器,召邓芝入宫。邓芝整理好衣冠,从容入宫。走到宫门前,只见两行武士威风凛凛,手持钢刀、大斧、长戟、短剑,一直排列到殿上。邓芝明白其中的意思,毫无惧色,昂首挺胸地往前走。到了殿前,又看到鼎里的热油正在沸腾。左右武士用眼神示意他,邓芝只是微微一笑。近臣把邓芝带到帘前,邓芝只行拱手礼,并不下拜。孙权让人卷起珠帘,大声喝道:“为什么不拜!” 邓芝昂首回答:“上国的使者,不拜小邦的君主。” 孙权大怒道:“你不自量力,想凭借三寸不烂之舌,效仿郦生劝说齐国吗?还不赶紧跳进油鼎里!” 邓芝大笑道:“人们都说东吴多贤能之士,没想到竟然惧怕一个儒生!” 孙权转而怒道:“我怎么会怕你这个匹夫!” 邓芝说:“既然不怕邓伯苗,还担心我来劝说你们吗?” 孙权问:“你是想为诸葛亮当说客,来劝说我断绝与魏国的关系,转而和蜀国交好,是不是?” 邓芝说:“我只是蜀中一个儒生,特地为吴国的利害而来。你们却设下军队、摆好油鼎,来对付一个使者,气量怎么如此狭小,不能容人呢!” 孙权听了,感到羞愧,立刻喝退武士,让邓芝上殿,赐座后问道:“吴、魏两国的利害关系是怎样的?希望先生能教导我。” 邓芝问:“大王是想和蜀国讲和,还是想和魏国讲和呢?” 孙权说:“我正想和蜀主讲和,但只怕蜀主年轻,见识浅薄,不能善始善终。” 邓芝说:“大王是当世英豪,诸葛亮也是一代俊杰。蜀国有山川之险,吴国有三江之固。如果两国联合,结为唇齿相依的关系,进可以兼并天下,退可以鼎足而立。如今大王要是向魏国称臣,魏国必然希望大王去朝见,还会要求太子去做内侍;如果不答应,就会兴兵来攻打,蜀国也会顺流而下进取东吴。这样一来,江南之地就不再是大王的了。如果大王觉得我的话不对,我就死在大王面前,以断绝说客的名声。” 说完,撩起衣服,走下殿,做出要往油鼎里跳的样子。孙权急忙命人阻止他,把他请进后殿,用上宾之礼款待他。孙权说:“先生的话,正合我意。我现在想和蜀主联合,先生肯为我牵线搭桥吗?” 邓芝说:“刚才要烹煮我的是大王,现在要用我的也是大王。大王还犹豫不决,怎么能取信于人呢?” 孙权说:“我心意已决,先生不必怀疑。”

于是,吴王孙权留住邓芝,召集众多官员问道:“我掌管江南八十一州,还有荆楚之地,反倒不如西蜀偏僻之处。蜀国有邓芝,不辱没他的君主;而吴国却没有一个人能出使蜀国,传达我的心意。” 这时,忽然有一人出班启奏:“我愿意出使蜀国。” 众人一看,是吴郡吴人,姓张,名温,字惠恕,现任中郎将。孙权说:“我担心你到了蜀国,见到诸葛亮,不能传达我的心意。” 张温说:“孔明也是人,我有什么可怕他的!” 孙权十分高兴,重重赏赐了张温,让他和邓芝一起前往蜀国,互通友好。

再说诸葛亮自从邓芝离开后,向后主刘禅奏报说:“邓芝这次去东吴,事情一定能办成。吴地多贤能之人,必定会有人来答礼。陛下应当以礼相待,让他们回东吴,以通两国盟好。吴国要是和我们通好,魏国就不敢轻易对蜀国用兵。吴、魏两国安定后,我就可以征伐南方,平定蛮方,然后图谋魏国。魏国削弱了,东吴也就不能长久存在,这样就可以恢复一统天下的基业了。” 后主同意了。

忽然有报告说东吴派张温与邓芝到蜀国答礼。后主刘禅召集文武官员在丹墀下,让邓芝、张温进宫。张温自以为得意,昂首挺胸地上殿,向后主施礼。后主赐给他锦墩,让他坐在殿左边,设下御宴款待他。后主只是以礼相待。宴会结束后,百官把张温送到馆舍。第二天,诸葛亮设宴招待张温。诸葛亮对张温说:“先帝在世的时候,和吴国关系不和睦,如今先帝已经驾崩。当今主上,十分仰慕吴王,想要抛弃旧怨,永远结盟交好,合力打败魏国。希望大夫回去后,好好向吴王说明。” 张温答应了。酒喝到一半,张温喜笑颜开,神色自若,颇有傲慢之意。

第二天,后主把金帛赏赐给张温,在城南邮亭设宴,命令众官为他送行。诸葛亮殷勤劝酒。正在饮酒时,忽然有一个人乘着酒兴走进来,昂首拱手,入席就坐。张温感到奇怪,问诸葛亮:“这是什么人?” 诸葛亮回答:“他姓秦,名宓,字子勑,现任益州学士。” 张温笑着说:“号称学士,不知道肚子里到底有没有学问?” 秦宓严肃地说:“蜀中小孩子都在学习,何况是我呢?” 张温问:“那你说说,你学了些什么?” 秦宓回答:“上至天文,下至地理,三教九流,诸子百家,无所不通;古今兴衰,圣贤经传,无所不览。” 张温笑着说:“你既然夸下海口,那就以天来问你:天有头吗?” 秦宓说:“有头。” 张温问:“头在什么地方?” 秦宓说:“在西方。《诗经》里说:‘乃眷西顾。’由此推断,头在西方。” 张温又问:“天有耳朵吗?” 秦宓回答:“天处在高处,却能听到低处的声音。《诗经》说:‘鹤鸣九皋,声闻于天。’没有耳朵怎么能听到呢?” 张温又问:“天有脚吗?” 秦宓说:“有脚。《诗经》说:‘天步艰难。’没有脚怎么能走路呢?” 张温又问:“天有姓吗?” 秦宓说:“怎么会没有姓!” 张温问:“姓什么?” 秦宓回答:“姓刘。” 张温问:“你怎么知道的?” 秦宓说:“天子姓刘,所以知道天姓刘。” 张温又问:“太阳从东方升起吗?” 秦宓回答:“虽然从东方升起,但在西方落下。” 此时秦宓语言清晰流畅,对答如流,满座的人都很惊讶。张温无话可说,秦宓于是反问:“先生是东吴名士,既然拿天的事情来问我,想必一定深知天的道理。从前混沌初开,阴阳分离,轻清的东西上浮成为天,重浊的东西下沉凝结成为地。到共工氏战败,头撞不周山,天柱折断,地维缺失,天向西北倾斜,地向东南塌陷。天既然是轻清上浮的,为什么会向西北倾斜呢?又不知道轻清之外,还有什么东西?希望先生能教教我。” 张温无言以对,离开座位,向秦宓谢罪说:“没想到蜀中有这么多俊杰!刚才听了你的讲解,让我茅塞顿开。” 诸葛亮担心张温羞愧,用好言安慰他说:“席间的问答,都是玩笑话。先生深知安邦定国的道理,何必在意这些口舌之争呢!” 张温拜谢。

诸葛亮又派邓芝到吴国答礼,和张温一起同行。张温、邓芝二人拜别诸葛亮,前往东吴。吴王孙权见张温去蜀国还没回来,就召集文武官员商议。忽然有近臣启奏:“蜀国派邓芝和张温来我国答礼。” 孙权召他们进宫。张温在殿前下拜,详细称赞了后主刘禅和诸葛亮的德行,希望两国永远结盟交好,特地派邓尚书再次来答礼。孙权十分高兴,设宴款待他们。孙权问邓芝:“如果吴、蜀两国同心协力灭掉魏国,天下太平后,两位君主分别治理,难道不快乐吗?” 邓芝回答:“天上没有两个太阳,百姓没有两个君主。灭掉魏国之后,不知道天命会归向谁。但做君主的,各自修养德行;做臣子的,各自尽忠职守,这样战争才能平息。” 孙权大笑道:“先生如此诚恳,确实是这样啊!” 于是重重赏赐邓芝,让他回蜀国。从此,吴、蜀两国通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