话说金荣因为对方人多势众,再加上贾瑞强行要求,只好给秦钟赔礼道歉,还磕了头,宝玉这才不再吵闹,大家也都散学了。金荣回到家,越想越气,自言自语道:“秦钟不过是贾蓉的小舅子,又不是贾家的正经子孙,不过是跟着来学堂读书,和我没什么两样。他仗着宝玉和他关系好,就目中无人。他要是真有本事,就该做点正经事,别人也就没话说了。平日里他还总和宝玉偷偷摸摸的,以为别人都是瞎子,看不见。今天他又去和别人勾勾搭搭,偏偏被我撞见了。就算闹出事来,我又有什么好怕的?”
他母亲胡氏听到他嘟嘟囔囔的,便问道:“你又在和谁置气呢?好不容易我求你姑妈,你姑妈想尽办法,在西府的琏二奶奶面前说了好话,你才有了这个念书的地方。要不是靠着人家,咱们家哪有能力请先生?再说了,人家学堂里,茶水、饭菜都是现成的。这两年你在那儿念书,家里也能省下不少开销。省下的钱,你又爱买些鲜亮的衣服穿。还有,要不是因为你在那儿念书,你能认识薛大爷吗?这薛大爷虽说不是年年给钱,可这两年也帮了咱们七八十两银子了。你要是把这学堂闹没了,再想找这么个地方,我跟你说,比登天还难!你给我老老实实玩一会儿,然后睡觉去,这样才好。” 于是金荣只好忍气吞声,没过多久就自己去睡觉了。第二天,他依旧去上学,暂且不提。
再说金荣的姑妈,原本嫁给了贾家玉字辈的嫡派子孙,名叫贾璜。不过贾家的族人,哪能都像宁国府和荣国府那样富贵有势,这也就不必细说了。贾璜夫妻守着一些小产业,还时常到宁荣二府去请安,又特别会奉承凤姐儿和尤氏,所以凤姐儿和尤氏也经常资助他们,他们才能维持生活。这天,天气晴朗,家里也没什么事,璜大奶奶便带着一个婆子,坐上马车,回娘家看望寡嫂和侄儿。
闲聊的时候,金荣的母亲不经意间提起了昨天贾家学堂里的事,从头到尾,一五一十地都告诉了小姑子。璜大奶奶一听,顿时怒从心头起,说道:“这秦钟小崽子是贾家的亲戚,难道荣儿就不是贾家的亲戚了?人可别太势利了,况且他们干的都是些什么见不得人的好事!就算是宝玉,也犯不着这么偏袒他。等我去东府见见我们珍大奶奶,再跟秦钟他姐姐说说,让她评评这个理。” 金荣的母亲听了这话,急得不行,赶忙说道:“都怪我嘴快,跟姑奶奶你说了这事,求姑奶奶千万别去,别管他们谁对谁错。要是闹起来,咱们在那儿还怎么待得住。要是待不住了,家里不但请不起先生,还得在他身上多花好多钱呢。” 璜大奶奶却说:“哪管得了那么多,等我去说了,看看会怎么样!” 也不听嫂子的劝阻,马上叫婆子备好马车,就坐着车往宁府去了。
到了宁府,进了大门,在东边小角门前下了车,进去见到了贾珍的妻子尤氏。璜大奶奶也不敢太放肆,客客气气地和尤氏寒暄了几句,说了些家常话,才问道:“今天怎么没见蓉大奶奶呢?” 尤氏说:“她这几天也不知道怎么了,月经都两个多月没来了。请大夫看了,又说不是怀孕。那几天,一到下午就懒得动,话也懒得说,眼神都发晕。我跟她说:‘你也别太拘礼了,早晚不用按规矩过来请安,就好好调养调养吧。就算有亲戚来,有我呢。要是长辈们怪罪你,我替你解释。’我连蓉哥也嘱咐了,我说:‘你不许折腾她,不许惹她生气,让她安安静静地养养就好了。她要是想吃什么,尽管到我这儿来拿。要是我这儿没有,就去你琏二婶子那儿要。要是她有个好歹,你再想娶这么一个模样好、性情好的媳妇,打着灯笼都没处找去。’她为人处世,哪个亲戚、哪个长辈不喜欢她?所以我这几天特别烦心,急得不得了。偏偏今天早上她弟弟来看她,那小孩子不懂事,看见他姐姐身体不舒服,就算有事也不该告诉她,更别说这么点小事了。就算你受了天大的委屈,也不该跟她说啊。谁知道他们昨天在学堂里打架,说是不知道从哪儿来的一个学生欺负了他。还说了些不好听的话,都告诉了他姐姐。婶子,你是知道那媳妇的,她虽然见人有说有笑,会办事,可心思细腻,又爱操心,不管听到什么话,都要琢磨个三天五夜才罢休。她这病就是这么操心操出来的。今天听说有人欺负了她弟弟,又是生气又是恼怒。气的是那群狐朋狗友,净在那儿搬弄是非、挑拨离间;恼的是她弟弟不争气,不好好念书,才在学堂里闹出这种事。她听了这事,今天连早饭都没吃。我听说了,赶紧到她那儿安慰了她一会儿,又劝了劝她弟弟。我让她弟弟到那边府里找宝玉去了,看着她喝了半盏燕窝汤,我才过来。婶子,你说我能不心焦吗?况且现在也没有好大夫,一想到她这病,我心里就像针扎一样。你们知道有什么好大夫吗?”
金氏听了半天,原本在嫂子家时那股要找秦氏理论的气势,早吓得烟消云散了。听到尤氏问她有没有知道的好大夫,连忙回答说:“我们也没听人说过有什么好大夫。听大奶奶这么一说,说不定还是怀孕了呢。嫂子可别让人瞎治。要是看错了,那可不得了。” 尤氏说:“可不是嘛。” 正说着,贾珍从外面进来,看见金氏,就问尤氏:“这不是璜大奶奶吗?” 金氏上前给贾珍请安。贾珍对尤氏说:“让大妹妹留下来吃顿饭再走。” 说着,就到另一个房间去了。金氏本来是来跟秦氏说秦钟欺负她侄儿的事,可听说秦氏病了,不但说不出口,连提都不敢提了。况且贾珍和尤氏对她又这么好,她的气也消了,又聊了一会儿,就回家去了。
金氏走后,贾珍才过来坐下,问尤氏:“今天她来,有什么事吗?” 尤氏回答说:“没说什么。刚进来的时候,脸上好像有点生气的样子,等说了半天话,又说起媳妇的病,她的脸色才渐渐平静下来。你又叫她吃饭,她听说媳妇病了,也不好意思久坐,又说了几句闲话就走了,也没求什么事。现在还是说说媳妇的病吧,你赶紧找个好大夫来给她看看,可别耽误了。咱们家现在请的这些大夫,都不行,一个个就知道顺着别人的意思说,别人怎么说,他们就添几句文绉绉的话重复一遍。倒是殷勤得很,三四个人一天轮流着来看四五次脉。他们一起商量着开个方子,吃了也不见效,反倒害得媳妇一天要换四五次衣服,坐起来见大夫,其实对病人一点好处都没有。” 贾珍说:“可不是嘛。这孩子也糊涂,何必换来换去的,要是再着了凉,病情加重,那可怎么得了。衣裳再好又有什么用,孩子的身体才是最重要的,就是一天换一套新的,也没什么大不了的。我正进来要跟你说,刚才冯紫英来看我,他见我有点愁眉不展的,问我怎么了。我就跟他说了,媳妇忽然身体很不舒服,因为找不到好太医,也不知道是怀孕还是生病,有没有危险,所以这两天我心里特别着急。冯紫英说起他有个小时候的老师,姓张,叫张友士,学问渊博,医术也特别高明,还能断人生死。今年来京城给他儿子捐官,现在住在他家呢。这么看来,说不定媳妇的病能在他手里治好呢。我马上派人拿着我的名帖去请他了。要是今天太晚了他来不了,明天肯定会来。况且冯紫英也马上回家亲自去请他,一定要请他来看看。等这位张先生来了再说吧。”
尤氏听了,心里很高兴,就问:“后天是太爷的寿辰,到底该怎么办呢?” 贾珍说:“我刚才去太爷那儿请安,顺便请太爷回家,让一家子给他行礼。太爷说:‘我过惯了清净日子,不愿意去你们那些是非之地凑热闹。你们非要说是我的生日,让我去受众人磕头,还不如把我以前批注的《阴骘文》找人好好写出来刻了,这比让我无缘无故受众人磕头强百倍。要是这两天一家子要来,你就在家里好好招待他们就行了。也不用给我送什么东西,连你后天也别来了。你要是心里过意不去,今天就给我磕个头。要是后天你还来,还带着那么多人来吵我,我可跟你没完。’他说了又说,后天我可不敢去了。还是叫来升,让他准备两天的宴席吧。” 尤氏于是让人把贾蓉叫来,说:“吩咐来升,按照惯例准备两天的宴席,要丰盛些。你再亲自去西府,把老太太、大太太、二太太和你琏二婶子请来玩玩。你父亲今天又听说了一个好大夫,已经派人去请了,明天肯定会来。你把她这几天的病症详细地跟大夫说说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