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道沉思了片刻,缓缓开口:“小田啊,我们互换一下联系方式,回成都后我们多联系。”
对于田毅来说,想要在一次派对上就和这些公子哥建立深厚的感情不太现实,但他也不急于求成,只要能有合作的机会就达到目的了。
黄道身份地位摆在那儿,这场派对上很多人都是冲着他来的,他自然没有太多时间一直陪着田毅和柴静闲聊。没过多久,他就礼貌地微笑着,转身和其他前来攀谈的人聊了起来。
“能一次就拿到黄道的联系方式,田毅你运气可真好啊。走,我带你去认识认识茅老。”柴静不愧是做记者的,对时机的把握精准无比。周滨刚一离开,她便立刻接上话茬。
茅于轼,现任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,出生于1929年,此时已经74岁高龄。他身形清瘦,头发花白但梳理得整整齐齐,脸上戴着一副精致的老花镜,整个人散发着一种学者的儒雅气质。
“茅老1984年调至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任副研究员、研究员;1986年前往美国,担任哈佛大学注册访问学者;1990年受聘为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经济系高级讲师,还参与过一些扶贫项目和公益活动,创办了富平学校,专门为贫困地区的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,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贫困人群提升了就业能力,而且他还是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能源工作组中方专家。”柴静一边带着田毅朝茅于轼的方向走去,一边轻声地给田毅介绍着,声音轻柔而又充满敬意。随着他们逐渐靠近,茅于轼的声音也越来越清晰。
“粮食可以在市场购买……”此时的茅于轼正站在人群中间,口若悬河地高谈阔论着,手中还不时地比划着一些手势,试图让自己的观点更加生动形象。
“……”
田毅本对经济学家满怀敬佩之情,可通过柴静邀约参加的这些派对和聚会,他算是大开眼界,各种奇葩言论一个接着一个,不断冲击着他的认知。
田毅不知不觉停下了脚步,眉头紧紧地皱在一起,形成一个深深的“川”字,眼神中透露出困惑和不解。
“怎么了?茅老他正在讲解他的书《中国人的道德前景》,这本书凝聚了他一生的观点,多听多问对我们很有帮助。”柴静听得津津有味,不经意间斜眼瞟到停住脚步的田毅,轻声询问道,眼中满是好奇。
“能在旁边倾听就已经受益匪浅了,我想多听听,不想直接上前打断……”田毅强忍着内心的疑惑和不满,违心地憋出这么一句话,脸上还挤出一丝勉强的笑容。
“那行,那我们也不打扰茅老的兴致了。”柴静点了点头,两人一边听着茅于轼的言论,一边低声交流着看法。不知不觉间,天色渐渐暗了下来,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洒在他们身上,为这场奇特的聚会增添了一丝别样的氛围。
聚会结束后,两人互相告别,没有那些煽情的话语,也没有依依不舍的场景。柴静或许对田毅有一些好感,但她的上进心和目标无比明确,根本不会把心思浪费在儿女情长之上。
田毅独自一人回到酒店,径直走到阳台上,深深吸了一口气,夜晚的凉风扑面而来,吹散了他心中的些许烦闷。他望着灯火辉煌的城市夜景,喃喃自语道:“原来这个世界是这个样子的,都是一群草台班子啊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