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> 女生小说 > 古典白话合集 > 第三十回 秦晋大战龙门山 穆姬登台耍大赦

第三十回 秦晋大战龙门山 穆姬登台耍大赦(1 / 2)

话说管仲在病中,嘱咐齐桓公要远离易牙、竖刁、开方三人,并推荐隰朋执政。齐桓公身边有人听到了这番话,便告知了易牙。易牙见到鲍叔牙,对他说:“管仲担任相国,是您推荐的。如今管仲生病,国君前去探望,他却表示您不适合执政,转而推荐隰朋,我心里实在愤愤不平。” 鲍叔牙笑着回应:“这恰恰是我推荐管仲的原因。管仲一心为国,不偏袒自己的朋友。倘若让我担任司寇,驱逐奸佞小人,那我绰绰有余。但要是让我主持国政,像你们这样的人又怎能容身呢?” 易牙听后,深感惭愧,只好退下。

过了一天,齐桓公再次前去探望管仲,此时管仲已无法言语。鲍叔牙和隰朋在一旁忍不住落泪。当晚,管仲与世长辞。齐桓公悲痛万分,大哭道:“悲哀啊,仲父!这简直是上天折断了我的臂膀!” 他派上卿高虎主持管仲的丧事,葬礼办得极为隆重。管仲生前的采邑,全都赐予他的儿子,让其世代担任大夫。易牙对大夫伯氏说:“从前国君夺取了您三百骈邑,用来赏赐管仲的功劳。如今管仲已经去世,您为何不向国君进言,讨回自己的封邑呢?我会在一旁帮您说话。” 伯氏流着泪说:“我只因没有功劳,才失去了封邑。管仲虽然死了,但他的功劳依然存在。我有什么脸面向国君讨要封邑呢?” 易牙感叹道:“管仲死后都能让伯氏心服口服,我们这些人真是十足的小人啊!”

且说齐桓公牢记管仲的遗言,任命公孙隰朋执政。然而,不到一个月,隰朋便因病去世。齐桓公感慨道:“仲父难道是圣人吗?他怎么就知道隰朋为我所用的时间不会长久呢?” 于是,他让鲍叔牙接替隰朋的职位。鲍叔牙坚决推辞,齐桓公说:“如今满朝文武,没有比您更合适的人选,您想让给何人呢?” 鲍叔牙回答:“我善恶分明的性格,国君是清楚的。国君若一定要任用我,那就请远离易牙、竖刁、开方,我才敢接受任命。” 齐桓公说:“仲父原本就这么说过,我怎敢不听从您的建议!” 当天,齐桓公便将这三人驱逐,不许他们入朝。鲍叔牙这才接受任命,处理政务。当时,淮夷侵犯杞国,杞国人向齐国告急。齐桓公联合宋、鲁、陈、卫、郑、许、曹七国国君,亲自前往救援,将杞国的都城迁到缘陵。诸侯之所以依旧听从齐国的号令,正是因为鲍叔牙沿用了管仲的政策。

话分两头。再说晋国,自从晋惠公即位后,连年庄稼欠收。到了第五年,更是遭遇严重饥荒,仓库空虚,百姓忍饥挨饿。晋惠公打算向其他国家购买粮食,思来想去,觉得秦国与晋国相邻,且两国还是姻亲,但之前晋国违背割地的约定,实在难以开口。郤芮进言说:“我们并非有意违背与秦国的约定,只是请求延缓时间罢了。倘若我们向秦国求购粮食,秦国却不给,那就是秦国先与我们断绝关系,到时候我们再拒绝割地,也就有了正当理由。” 晋惠公说:“你说得有理。” 于是,派大夫庆郑带着宝玉前往秦国,请求购买粮食。

秦穆公召集大臣商议:“晋国答应给我们五座城,却一直没有兑现,如今因为饥荒来求购粮食,我们该不该给呢?” 蹇叔和百里奚异口同声地说:“天灾降临,哪个国家能幸免?救济灾荒,体恤邻国,这是常理。依理行事,上天必定会赐福于我们。” 秦穆公说:“我们对晋国的施恩已经够多了。” 公孙枝回应道:“倘若我们的厚施能得到回报,对秦国又有什么损害呢?就算得不到回报,那理亏的也是他们。民众厌恶他们的国君,谁还会与我们为敌呢?国君一定要答应他们。” 丕豹一心想着报仇,愤怒地说:“晋侯无道,才招致天灾。我们趁着他们闹饥荒去讨伐,就能灭掉晋国。这样的机会绝不能错过!” 繇余说:“‘仁义之人不会乘人之危谋取利益,明智之人不会心存侥幸追求成功。’还是给他们粮食为好。” 秦穆公说:“辜负我的是晋君,遭受饥荒的却是晋国百姓。我不忍心因为晋君的缘故,将灾祸转嫁给百姓。” 于是,秦国将数万斛粮食从渭水运出,直接运往晋国的河、汾、雍、绛等地,船只首尾相连,这便是着名的 “泛舟之役”,以此来救济晋国的饥荒。晋国人对此无不感激。史官写诗称赞秦穆公的善举:“晋君无道致天灾,雍绛纷纷送粟来。谁肯将恩施怨者?穆公德量果奇哉!”

第二年冬天,秦国遭遇灾荒,晋国却大获丰收。秦穆公对蹇叔和百里奚说:“我如今才体会到二位的话是多么正确,丰收与饥荒总是交替出现。要是去年冬天我拒绝晋国购买粮食的请求,如今我国闹饥荒,再向晋国求助可就难了。” 丕豹说:“晋君贪婪且无信,即便我们去求购,他们也肯定不会给。” 秦穆公却不这么认为。他派冷至也带着宝玉前往晋国,请求购买粮食。

晋惠公本打算调发河西的粮食,以回应秦国的请求。郤芮进谏说:“国君给秦国粮食,那也打算给秦国土地吗?” 晋惠公说:“我只给粮食,怎么会给土地呢?” 郤芮问:“国君为什么要给秦国粮食?” 晋惠公说:“也是为了报答秦国‘泛舟之役’的恩情。” 郤芮说:“如果把‘泛舟之役’当作秦国的恩德,那当年秦国帮助国君您回国即位,这份恩德更大。国君舍弃大恩不报,却报答小恩,这是为何呢?” 庆郑说:“我去年奉命前往秦国求购粮食,秦君毫不犹豫地答应了,这份心意十分可贵。如今我们却拒绝卖粮给秦国,秦国肯定会怨恨我们!” 吕饴甥说:“秦国给晋国粮食,并非是对晋国有好感,而是为了索取土地。不给粮食秦国怨恨,给了粮食却不给土地,秦国同样怨恨,反正都是怨恨,为什么要给他们粮食呢?” 庆郑说:“幸灾乐祸是不仁,背弃别人的恩情是不义。不仁不义,又如何守住国家呢?” 韩简说:“庆郑说得对。要是去年秦国拒绝我们购买粮食,国君会作何感想?” 虢射说:“去年上天让晋国闹饥荒,把机会送给秦国,秦国却不知道把握,反而借给我们粮食,这太愚蠢了!今年上天让秦国闹饥荒,把机会送给晋国,晋国为何要逆天而行,不抓住这个机会呢?依我愚见,不如约上梁伯,趁机讨伐秦国,瓜分秦国土地,这才是上策。” 晋惠公听从了虢射的建议。于是,他拒绝冷至说:“我国连年饥荒,百姓流离失所。今年冬天稍有收成,流亡的百姓才刚刚回到家乡,仅能勉强维持生计,实在无法救济贵国。” 冷至说:“寡君顾念两国的姻亲之谊,不追究土地之事,也不拒绝卖粮,他一直认为:‘患难与共,应当相互体恤。’寡君帮助贵国解燃眉之急,却得不到贵国的回报,我实在难以回去复命。” 吕饴甥和郤芮大声呵斥:“你之前与丕郑父合谋,用丰厚的礼物引诱我们,幸亏上天识破了你们的奸计,让我们没有中计。如今你又来多嘴!你回去告诉你们国君,想要晋国的粮食,除非派兵来抢!” 冷至满怀愤怒地退下。

庆郑退朝后,对太史郭偃说:“晋侯忘恩负义,激怒邻国,灾祸马上就要降临了。” 郭偃说:“今年秋天沙鹿山崩塌,草木倒伏。山川是国家的根基,晋国恐怕会有亡国之祸,或许就应在此事上吧?” 史官写诗讥讽晋惠公:“泛舟远道赈饥穷,偏遇秦饥意不同。自古负恩人不少,无如晋惠负秦公。”

冷至回到秦国,向秦穆公禀报:“晋国不仅不给我们粮食,反而打算联合梁伯,一同出兵讨伐秦国。” 秦穆公大怒道:“晋君无道,竟然到了如此出人意料的地步!我要先攻破梁国,再讨伐晋国。” 百里奚说:“梁伯热衷于土木工程,国内空旷之地都被他筑城建房,却没有百姓居住,百姓都心怀怨恨,显然他无法调动民众帮助晋国。晋君虽然无道,但吕饴甥和郤芮都强势且独断专行,倘若他们发动绛州的军队,必然会震惊秦国西部边境。《兵法》说:‘先发制人。’如今凭借国君的贤明,以及各位大夫的效命,前去声讨晋侯忘恩负义之罪,必定能够取胜。再凭借取胜的余威,趁着梁国疲敝攻打它,就如同摇晃干枯的树叶一般容易!” 秦穆公觉得有理。于是,大规模出动三军,留下蹇叔和繇余辅佐太子罃守卫国家,孟明视率军巡视边境,震慑各个戎族部落。秦穆公与百里奚亲自统领中军,西乞术和白乙丙保驾。公孙枝率领右军,公子絷率领左军,共计四百辆战车,浩浩荡荡地向晋国进发。

晋国西部边境向晋惠公告急。晋惠公问大臣们:“秦国无缘无故兴兵侵犯我国边境,我们该如何抵御?” 庆郑进谏说:“秦国出兵是因为主上忘恩负义,前来问罪,怎么能说是无缘无故呢?依我之见,我们只应承认过错,请求和解,割让五座城来保全信用,避免战争。” 晋惠公大怒:“堂堂千乘之国,却要割地求和,我还有什么颜面做国君?” 喝令:“先斩了庆郑,然后出兵迎敌!” 虢射说:“还未出兵,先斩大将,对军队不利。暂且赦免他,让他随军出征,将功赎罪。” 晋惠公准奏。

当天,晋惠公大规模检阅车马,挑选了六百辆战车。命令郤步扬、家仆徒、庆郑、蛾晰分别统领左右两军,自己与虢射在中军指挥调度,屠岸夷担任先锋。大军离开绛州,向西进发。晋惠公所乘坐的马名叫 “小驷”,是郑国进献的。这匹马身材小巧,鬃毛光亮,步伐平稳,晋惠公平素十分喜爱。庆郑又劝谏说:“自古以来,出征这样的大事,必定要乘坐本国出产的马。本国之马生长在本土,能领会人的心意,听从人的调教,熟悉道路,所以作战时能听从人的指挥,随心所欲。如今国君面对大敌,却乘坐别国的马,恐怕不吉利。” 晋惠公斥责道:“这是我平日惯常乘坐的马,你不要多言!”

再说秦国军队已经渡过黄河向东进发,三战三胜,晋国的守将纷纷逃窜。秦军长驱直入,一直来到韩原安营扎寨。晋惠公听说秦军抵达韩原,皱着眉头说:“敌军已经深入我国境内,这可如何是好?” 庆郑说:“这是国君自己招来的,又何必问我呢?” 晋惠公说:“庆郑你太无礼了,退下!” 晋军在离韩原十里的地方扎营,派韩简前去侦察秦军的兵力。韩简回来禀报:“秦军兵力虽然比我们少,但士气却比我们旺盛十倍。” 晋惠公问:“为什么?” 韩简回答:“国君起初因为秦国离得近,逃到梁国;接着依靠秦国的援助才得以回国即位;后来又因秦国救济,才度过饥荒,三次受秦国之恩,却没有一次报答。秦国君臣积怨已久,所以前来讨伐,他们三军都有讨回公道的决心,士气极为高昂,岂止十倍而已!” 晋惠公生气地说:“这肯定是庆郑说的话,你也这么认为吗?我定要与秦国决一死战!” 于是,命令韩简前往秦军中挑战:“我有六百辆战车,足以迎战贵国国君。国君若退兵,那是我的心愿;倘若不退,我即便想避开国君,又怎么向这三军将士交代!” 秦穆公笑着说:“这小子怎么如此骄横?” 便让公孙枝代为回应:“国君想要回国即位,我帮您实现了。国君想要粮食,我也给了。如今国君想要交战,我怎敢不遵命呢?” 韩简退下后说:“秦国占理,我恐怕要死无葬身之地了!”